民德 ES4690i 帶領醫療行業條碼應用革新,守護生命數據
當民德 ES4690i 在某電商倉庫的分揀線上 “” 各種疑難條碼 —— 變形的、污損的、被膠帶覆蓋的,識別率始終保持 99.9% 時,很少有人知道,這款設備的研發曾因 “反光條碼” 卡殼 37 天。365 天的研發歷程,記錄著中國科技企業如何用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技術攻堅:AI 與 CIS 的 “協同作戰”
立項會上,研發團隊列出傳統設備的 “致命傷”:對復雜條碼識讀率不足 60%,掃描速度跟不上流水線。解決方案鎖定 “AI+CIS” 技術融合,但融合之路并不平坦。
為了訓練 AI 算法,團隊跑了 20 個行業場景:在汽車車間拍 “金屬表面的激光條碼”,在菜市場錄 “沾著泥土的蔬菜碼”,甚至模擬暴雨、油污等極端環境制作 “故障樣本”。6 個月里,100 萬張條碼圖像被輸入模型,工程師們每天調整算法參數,終于讓 AI 具備 “自動修復殘缺條碼” 的能力 —— 對變形 40% 的條碼,識讀率從 60% 躍升至 99.8%。
CIS 傳感器的高精度曾拖慢速度,硬件團隊研發 “圖像壓縮芯片”,只提取條碼關鍵信息,處理延遲從 500ms 壓至 50ms?!熬拖駨摹赐暾侩娪啊兂伞磩∏楹喗椤侍嵘?10 倍。” 算法工程師解釋道。
場景適配:小身材的 “全場景通關”
“設備太大,我們的貨架間轉不開!” 電商客戶的反饋,讓團隊開啟 “減重計劃”。
結構設計師將主板 “折疊” 成立體結構,用微型元件替代傳統部件,更終把設備做到 128mm×76mm×32mm(相當于手機的一半大小)。某物流分揀中心試用后反饋:“能塞進分揀機的縫隙,掃描角度靈活到像‘章魚觸手’?!?/span>
耐用性測試近乎 “殘酷”:1.5 米跌落至水泥地,外殼只輕微劃痕;在 - 25℃的冷庫中連續工作 8 小時,掃描精度不變;甚至用鹽水浸泡 24 小時,接口依然通暢?!斑B螺絲都用了 316 不銹鋼,就怕在海邊倉庫生銹。” 結構工程師說。
成本優化:讓好技術 “接地氣”
“進口設備要 10 萬,我們一年利潤才 30 萬!” 中小企業的難處,讓團隊堅持 “高性價比”。
重點芯片選用國產替代方案,性能對標國際品牌,成本降低 22%;軟件采用 “基礎版 + 增值服務” 模式,基礎功能滿足 80% 需求,價格只為進口設備的 60%。通過與供應商簽訂 “年采購 20 萬顆鏡頭” 的協議,零部件成本再降 15%。
某食品廠老板算過賬:“買設備花了 3 萬,效率提升后,3 個月就省回成本,比雇人劃算多了?!?/span>
用戶共創:300 家企業的 “實戰打磨”
研發團隊深知 “實驗室數據≠現場表現”,邀請 300 家企業參與測試:
某藥廠要求 “防爆”,團隊用 2 個月改造電路,通過 ATEX 認證,滿足醫藥車間標準;
物流企業反饋 “高速掃描時發熱”,工程師加裝石墨烯散熱片,溫度從 65℃降至 45℃;
10 次迭代后,設備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從 5000 小時增至 10000 小時,相當于 “連續工作 14 個月不出問題”。
從技術圖紙到生產線 “主力”,民德 ES4690i 的研發故事,藏著中國科技企業 “以創新破局” 的密碼。它的成功不僅是一款產品的勝利,更是 “貼近場景、解決痛點” 研發理念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