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防水防潮施工有哪些注意事項?
地下室防水防潮施工是系統性工程,涉及材料選擇、施工工藝、環境控制等多個環節,任何細節疏忽都可能導致后期漏水或返潮。以下是施工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注意事項,覆蓋前期準備、關鍵工序、后期養護等全流程:
一、施工前準備:打好基礎
1. 基層處理必須達標
- 墻面、地面基層需平整、干燥、無松動:鏟除浮灰、空鼓,修補裂縫(用防水砂漿+抗裂纖維填充);若基層潮濕(含水率>9%),需先通風干燥,或涂刷界面劑(如水泥基滲透結晶型界面劑)封閉潮氣。
- 陰陽角處理:做成圓角(半徑≥5cm)或45°斜角,避免卷材/涂料在此處因應力集中開裂。
2. 了解地下水位與滲漏風險
- 施工前需勘察地下水位(距離地下室底板≤1m時為高風險),高水位區域需額外增加抗拔樁或減壓井,降低地下水對結構的壓力;
- 排查周邊是否有雨水管、污水管滲漏,提前修復,避免地表水滲入基坑。
3. 材料進場驗收
- 防水卷材、涂料等需檢查生產日期、檢測報告(如SBS卷材需有耐熱度、低溫柔性等指標),禁止使用過期或不合格產品;
- 防水涂料需攪拌均勻(尤其是雙組分聚氨酯,需按比例混合,攪拌時間≥5分鐘),避免因配比錯誤導致防水層失效。
二、關鍵工序施工:嚴控質量
1. 結構自防水施工注意事項
- 抗滲混凝土澆筑時,禁止隨意加水(會降低密實度),若坍落度不足,需通過減水劑調整;
- 施工縫處理:先鑿除表面浮漿,露出石子,澆水濕潤后涂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涂料(厚度1mm),再澆筑混凝土,確保新舊混凝土結合緊密;
- 避免在雨天或低溫(<5℃)澆筑,低溫時需采取保溫措施(如覆蓋棉被),防止混凝土受凍開裂。
2. 外防水施工:“迎水面”優先
- 地下室外墻、底板防水必須做在迎水面(即結構外側),直接面對地下水,若誤做在背水面(內側),防水效果會下降60%以上;
- 卷材鋪貼方向:底板卷材平行于長邊鋪設,外墻卷材垂直于地面鋪貼,避免卷材因結構沉降產生撕裂;
- 防水涂料涂刷:需分2-3遍交叉涂刷(遍橫向,第二遍縱向),每遍厚度≤0.8mm,前一遍干燥后(觸摸不粘手)再涂下一遍,避免起皺或氣泡。
3. 回填土施工:防止防水層被破壞
- 回填土需分層夯實(每層厚度30cm,用打夯機壓實),禁止直接傾倒大塊石塊(會戳破卷材);
- 防水層外側需做5cm厚擠塑板保護層,再回填級配砂石,避免土壤中的尖銳物損傷防水層。
三、細節節點:堵住“漏水隱患點”
1. 管道穿墻板處
- 預埋套管需居中設置,與管道間隙用遇水膨脹止水環+密封膏填充,外側再纏繞2層防水卷材(寬度≥20cm),與墻面防水層熱熔搭接;
- 穿樓板管道根部,需做20cm高混凝土翻邊(與樓板同時澆筑),翻邊表面涂刷防水涂料,延伸至管道外壁5cm。
2. 變形縫與后澆帶
- 變形縫需設置中埋式止水帶(橡膠或鋼邊橡膠材質),止水帶中心圓環需對準變形縫,兩側用鋼筋固定,避免澆筑時移位;
- 后澆帶澆筑前,需清理內部雜物,澆水濕潤后涂刷界面劑,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高一級),養護期≥28天。
3. 集水井與排水系統
- 集水井內壁需做雙層防水(先刷防水涂料,再貼卷材),井底坡度1%,朝向排水泵;
- 排水泵需安裝備用電源(如UPS蓄電池),避免停電時積水無法排出,淹沒地下室。
四、后期防護與驗收 1. 防水層保護 - 防水層施工完成后,48小時內禁止,后續施工(如綁扎鋼筋)需鋪設木板,避免尖銳物劃傷; - 頂板防水完成后,需及時做混凝土保護層(厚度≥5cm),再進行覆土或綠化,防止日曬雨淋導致防水層老化。 2. 閉水試驗必不可少 - 防水施工完成后,需做閉水試驗:地下室灌滿水(深度≥30cm),24小時后檢查墻面、地面是否有滲漏(重點查陰陽角、管道根部),若水位下降≤5mm且無滲漏,視為合格。 3. 通風除濕系統調試 - 新風系統安裝后,需測試換氣量(用風速儀檢測送風口風速,計算每小時換氣次數≥3次); - 除濕機需固定在地面高處(避免被積水浸泡),排水管直接接入集水井,確保冷凝水及時排出,次污染地下室。 五、特殊場景處理 - 老房地下室改造:若原結構有滲漏,需先找到漏點(可通過紅外檢測儀定位),鑿開基層后用注漿止水(高壓注射聚氨酯漿液),再重做防水層; - 潮濕地區(如南方梅雨季節):建議在地面鋪設防潮膜(聚乙烯薄膜,厚度≥0.2mm),膜與膜搭接10cm,并用膠帶密封,阻斷地面潮氣向上滲透。 通過以上細節把控,可大幅降低地下室漏水、返潮概率。施工后需定期巡檢(前列個月每月1次),發現墻面結露、地面滲水等問題及時處理,避免小隱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