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瑜伽,肌肉拉傷的預防與恢復
做瑜伽時肌肉拉傷的預防與恢復瑜伽是通過呼吸與體式結合的身心練習,“尊重身體極限”。肌肉拉傷多因熱身不足、動作過度、發力錯誤或忽視身體信號導致。以下從預防和恢復兩方面,提供科學建議:
一、肌肉拉傷的預防:關鍵在“敬畏身體,科學練習”
1. 充分熱身,活動號肌肉(避免“冷啟動”)瑜伽前需5-10分鐘動態熱身(而非靜態拉伸),目的是提高肌肉溫度、減少拉傷風險。
· 動態熱身動作舉例:
o 貓牛式(靈活脊柱);
o 手臂環繞(向前/向后各10次,活動肩袖肌群);
o 高抬腿/側弓步走(活動下肢肌肉與關節);
o 踝關節/腕關節環繞(活動小關節,避免扭傷)。
?? 誤區:用靜態拉伸(如站立摸腳尖)做熱身,會降低肌肉彈性,反而增加拉傷風險。
2. 精細練習:拒絕“攀比”,循序漸進· 動作“寧淺勿過”:體式中若關節超伸(如膝蓋鎖死)、肌肉有“撕裂感”或刺痛(非正常拉伸感),立即退階。例如:做“下犬式”時膝蓋微屈,避免強行拉直腿導致腘繩肌拉傷;做“戰士二式”時膝蓋不超過腳尖,保護股四頭肌與膝關節。
· 借助輔具降低難度:初學者用瑜伽磚、伸展帶、抱枕輔助,減少肌肉代償。例如:前屈手夠不到地時用磚墊高,避免腰部代償拉傷。
· 避免“突擊式練習”:每周練習頻率均勻(如3-4次,每次30-60分鐘),而非“一周練1次,一次練2小時”,肌肉需要適應期。
3. 關注身體狀態:疲勞、情緒差時“慢下來”· 疲勞/熬夜后減量:肌肉在疲勞時力量與彈性下降,此時做高難度體式(如后彎、倒立)易拉傷。可改為陰瑜伽或呼吸冥想,減少肌肉負荷。
· 專注“呼吸與感受”:練習時若分心(如看手機、和他人聊天),肌肉控制減弱,易因發力錯誤拉傷。保持“體式隨呼吸流動”,呼氣時緩慢加深動作,吸氣時保持穩定。
二、肌肉拉傷后的科學恢復:分階段處理,避免二次損傷1. 急性期(拉傷后0-48小時):遵循“RICE原則”控制炎癥拉傷后肌肉纖維斷裂,會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需立即“止損”:
· Rest(休息):停止導致拉傷的動作(如腘繩肌拉傷暫停前屈、劈叉),避免負重或拉伸受傷部位,讓肌肉處于放松狀態。
· 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敷在拉傷處,每次15-20分鐘,間隔1-2小時(每天3-4次)。冰敷可收縮血管,減輕腫脹與疼痛。
· 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輕輕包裹受傷部位(如小腿拉傷從腳踝向上纏繞,略緊但不影響血液循環),減少出血與腫脹。
· Elevation(抬高):受傷部位高于心臟水平(如小腿拉傷時平躺墊枕頭抬腳),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2. 亞急性期(48-72小時后):促進血液循環與修復腫脹減輕、疼痛緩解后(按壓時疼痛從“刺痛”變為“鈍痛”),可啟動修復:
· 熱敷/理療: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15分鐘(每天2次),或用紅外線燈照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
· 輕柔放松:用“靜態拉伸”(受傷肌肉輕微拉長,保持15-20秒,不產生疼痛)改善粘連,例如:腘繩肌拉傷可仰臥,腿伸直用伸展帶輕拉(膝蓋微屈),感受輕微牽拉感即可。
· 藥物輔助:若疼痛明顯,外用止痛膏(如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避免口服止痛藥(可能掩蓋疼痛導致過度活動)。
3. 恢復期(1-2周后):逐步恢復肌肉功能肌肉纖維初步愈合后(按壓無明顯疼痛,關節活動度基本正常),需通過康復訓練恢復力量與彈性,避免“傷后變弱”:
· 等長收縮訓練:受傷肌肉“靜態發力不移動”,例如:股四頭肌拉傷可坐直,膝蓋下墊毛巾,小腿向下壓毛巾(肌肉收緊5秒,放松3秒,10次/組,3組),增強肌肉控制。
· 動態恢復:從低強度動態動作開始,如:小腿拉傷后做“坐姿勾腳-繃腳”(緩慢重復10次);肩袖肌拉傷后做“手臂劃小圈”(直徑30cm,前后各10次)。
· 回歸瑜伽:先練“無負重體式”(如貓牛式、嬰兒式),再逐步加入受傷部位的輕微負重(如戰士一式改為靠墻練習,減少腿部負荷),完全恢復前不做導致拉傷的原動作。
4. 警惕“嚴重拉傷”:及時就醫信號若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是肌肉撕裂或肌腱斷裂,需立即就醫(超聲或MRI檢查):
· 拉傷時聽到“啪”的響聲;
· 腫脹嚴重(皮膚發亮)、皮下淤血明顯;
· 受傷部位無法發力(如抬腿時大腿前側無力,可能股四頭肌撕裂);
· 休息3天后疼痛無緩解,甚至加重。
總結:瑜伽的“安全”比“深度”更重要。肌肉拉傷的預防邏輯是:“感知身體信號,拒絕‘必須做到位’的執念”。恢復的關鍵是:“不急于求成,給肌肉足夠修復時間”。記住:瑜伽是與自己身體對話的過程,而非和他人比較的賽場——尊重當下的極限,才能長期享受練習的益處。
廣州中興運動損傷專科醫院(簡稱中興醫院)是廣東省二級專科醫院,中興醫院在繼承牛氏中醫正骨療法的基礎上,貫徹“整合醫療”理念,構建了傳統中醫正骨、現代骨科診療、運動功能評估與康復有機融合的三大技術體系,能為就診患者提供集預防、評估、診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醫院年均接診量十多萬人次,服務范圍輻射粵港澳乃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