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伯倫請 “神七功臣” 掌舵研發 常大勇劍指橡膠設備進口替代
“神七” 航天員翟志剛出艙時,手腕上那圈看似普通的橡膠密封組件,凝聚著常大勇教授團隊數年的心血。如今,這位讓中國航天員 “太空行走” 成為可能的幕后功臣,正式加盟威伯倫,擔任高分子加工裝備研發中心技術顧問,目標直指橡膠加工實驗設備的進口替代。
常大勇與橡膠的緣分,始于青島科技大學的課堂。1983 年畢業時,他在畢業論文中寫道:“中國橡膠工業的未來,在于嚴酷環境材料的自主化?!?這句預言,成為他職業生涯的寫照。在沈陽橡膠研究院工作期間,他從研究室技術員成長為副總工程師,主持的項目從民用的 “汽車減震橡膠” 到特種的 “坦克履帶密封件”,覆蓋領域不斷拓展。
真正讓常教授躋身行業骨干行列的,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歷練?!吧裎濉?任務啟動時,他接到的任務是研發飛船返回艙的艙門密封件。該部件需要在太空真空、強輻射環境下保持密封,且能承受返回時的劇烈震動。國外企業開出 “天價” 技術轉讓費用,還附帶苛刻條件?!拔覀冏约焊?!” 他帶領團隊在實驗室搭建起模擬太空環境的測試艙,后來用國產材料和設備,研制出性能達標的密封件,成本比進口方案還低。
“神七” 出艙活動的技術挑戰更大。航天員艙外航天服的腕部密封件,既要靈活轉動,又要在太空低溫下保持彈性。常教授創新性地采用 “復合結構設計”,將不同性能的橡膠材料分層復合,并自主開發出 “微尺度橡膠成型設備”,實現了密封件的精密加工。該技術不僅確保了出艙活動成功,更填補了國內空白,使中國在航天橡膠領域實現跨越。
此次加盟威伯倫,常教授將航天項目中的 “攻堅經驗” 復制到民用設備研發中。他提出的 “進口替代” 目標,并非空穴來風:目前團隊已完成對進口設備的逆向分析,其中 “橡膠門尼粘度計” 的國產化樣機,測試精度已達到國際標準;針對 “新型科研裝備”,他正推動與北京化工大學的合作,計劃開發 “基于人工智能的橡膠加工參數優化系統”,實現設備的 “自學習” 功能。
行業人士認為,常大勇的加入將加速橡膠加工設備國產化進程。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將擺脫進口設備的制約,為高分子材料創新提供更堅實的硬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