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神舟” 材料到民用裝備 常大勇攜航先進技術助力威伯倫破
當 “神十一” 飛船在太空遨游時,艙內一套不起眼的橡膠密封組件正承受著巨大的溫差考驗 —— 這正是常大勇教授團隊的研發成果。如今,這位曾為中國航天筑牢 “橡膠防線” 的技術人才,正式加盟威伯倫,將先進技術標準注入高分子加工裝備研發,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常大勇的科研生涯始終與 “國家需求” 緊密相連。從 1983 年進入沈陽橡膠研究院起,他便一頭扎進特種橡膠制品領域。在 “九五”“十五” 規劃橡膠制品撰稿工作中,他前瞻性地提出 “極端環境材料自主化” 方向;在日本研修期間,他實地考察 20 余家橡膠企業,帶回的不僅是技術資料,更有 “先進設備不能依賴進口” 的警醒。
真正讓常教授聲名鵲起的,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攻堅?!吧裎濉?任務中,飛船返回艙密封件需要耐受再入大氣層時的高溫灼燒與真空環境,國外對相關技術嚴密限制。他帶領團隊連續守在實驗室,通過上千次配方調整和嚴酷環境模擬測試,后面終研制出的氟橡膠材料,密封性能超越國際同類產品,使中國成為少數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吧衿摺?出艙活動中,航天員艙外航天服的腕部密封組件更是他的 “得意之作”,其耐低溫、抗老化性能至今保持行業紀錄。
此次擔任威伯倫技術顧問,常教授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航天工程中 “零缺陷” 的研發理念。他為研發部定下的兩個目標,背后是清晰的技術路徑:針對 “更多進口替代”,他梳理出國內橡膠加工設備的 12 項短板,計劃逐一突破;對于 “新型科研裝備創造”,他提出結合醫療領域 “微創器械橡膠組件加工”、新能源領域 “氫燃料電池密封件生產” 等需求,開發定制化設備。
“航天技術的民用轉化有巨大空間?!?常教授舉例說,航天器密封件的 “微變形量控制技術”,可直接應用于高精度橡膠制品加工設備,使產品尺寸誤差大大減小。目前,他已指導團隊啟動 “基于航天材料成型原理的精密擠出設備” 研發,即將推出原型機,將填補國內在醫療導管精密加工設備領域的空白。
威伯倫研發總監表示,常教授的加入讓團隊信心倍增:“過去我們攻關進口設備替代時,常遇到材料與設備匹配的難題,現在有他指導,相當于打通了‘材料研發 - 設備設計 - 生產應用’的全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