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關:中空纖維膜的“自貿區機遇”悄然臨近
四川成都,2025年7月——距離海南全島封關運作不足150天,一條可能重塑醫療制造產業鏈的協作路徑正逐漸清晰:成都膜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膜普生物”)的中空纖維血液透析膜膜束,有望通過海南自貿區合作伙伴的加工鏈條,轉化為遠銷全球的血液透析器。這一“成都生產膜束-海南加工為血液透析器-全球分銷”的潛在模式,正是海南封關政策賦能產業鏈升級的生動縮影。
一、封關政策:醫療制造的“成本優化公式”
海南封關關鍵政策“加工增值超30%免關稅”,為醫療制造企業打開了成本優化空間。原料端,海南的企業進口透析器外殼等部件可享74%稅目商品免稅,疊加膜普生物直供的中空纖維血液透析膜膜絲,綜合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流通端,“島內自由”政策支持享惠主體間免補稅流通,加速“膜絲生產-海南封裝-全球分銷”全鏈條效率;出口端,經海南加工增值超30%的透析器,進入內地免關稅,出口東盟時憑原產地證書還可再獲關稅減免。
中國南海研究院研究員指出:“封關后海南的‘境內關外’優勢,將成為企業整合全球資源的跳板。”膜普生物的技術儲備,正為這場跨省協作埋下伏筆。
二、技術適配:膜普生物的“海南接口”
合作尚未啟動,膜普生物的產品特性已與海南政策形成深度契合:
全自動紡絲設備與恒溫恒濕的十萬級潔凈車間保障膜絲孔徑均勻,從源頭提升海南合作伙伴的封裝良品率;逐步完善的檢測實驗室可提供檢測報告,助力海南客戶加速通過國際認證;而海南生物醫藥產業園已聚集的170余家高新企業,更為這種協作提供了產業生態支撐。
三、行業共振:從政策紅利到終端受益
若模式落地,產業鏈將迎來多重正向循環。成本優化可傳導至終端,降低血液透析器售價,提升發展中國家醫療可及性;海南可借政策吸引高附加值環節,形成“內地研發、海南封裝”的分工格局;膜普生物參與的行業標準,也有望通過海南實踐融入RCEP醫療器械互認框架,助推技術出海。
封關不是終點,而是精密制造的新起點。當原料經放開進入海南,當成都膜普的中空纖維血液透析膜膜絲在自貿區蛻變為救命的透析器,中國醫療制造的全球化敘事正翻開新篇。對海南,政策是鏈接全球的杠桿;對膜普生物,技術是參與協作的基石;對行業,成本與標準的雙重升級,才是真正的機遇所在。封關鐘聲將響,而變革的種子,早已埋在每一根膜絲的精密制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