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發電突破干熱巖取熱瓶頸
中國地質大學在共和盆地的技術突破,成功實現了人工造儲的干熱巖取熱新進展。通過在3700米深井處進行人工儲層改造,巖體裂隙率提高至15%,極大提升了地熱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這一深度下,單井的穩態取熱功率達到8MW,為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通過這一突破,干熱巖取熱技術走出了過去在巖體裂隙和熱能釋放方面的瓶頸,標志著地熱能開發的一大步進展。
另外,耐溫350℃的螺桿膨脹機的成功應用,明顯提升了地熱發電的效率。該設備使得發電效率提升至21%,有效提高了地熱資源的轉換率,從而使得度電成本降低至0.23元。這一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地熱發電的經濟性,也使得地熱能成為了更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選項,推動了地熱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進一步布局。
在西藏羊八井的擴建項目中,新的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增加260MW,這將為17萬戶家庭提供清潔供暖。通過這種大規模的地熱資源開發,西藏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將得到明顯提升,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并且為當地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這一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展示了地熱能在偏遠地區、特別是高海拔地區的巨大潛力。
地熱發電作為一種可持續的能源方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走向成熟。通過干熱巖技術的突破,地熱發電不僅可以在傳統的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也為在內陸、山區等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提供了可靠的解決方案。未來,隨著更多深層地熱資源的開發和技術不斷優化,地熱發電有望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低碳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