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MarketsandMarkets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水蓄冷市場規模達到 25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將增至 40 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 9.8%。這一增長趨勢主要由亞太地區推動,該區域在全球市場中貢獻了超過 40% 的份額。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引擎,一方面得益于這些地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建筑能耗增長,另一方面源于政策對節能技術的支持以及峰谷電價機制的普及。此外,歐美市場因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和可再生能源整合趨勢,也保持穩定增長。全球水蓄冷市場的擴張,反映出節能技術在商業建筑、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不斷釋放,行業正朝著高效化、低碳化方向持續發展。 楚嶸水蓄冷系統支持應急供冷模式,保障關鍵設施斷電不停機。中國臺灣零碳水蓄冷咨詢
歐盟 “地平線 2020” 計劃對水蓄冷與可再生能源耦合項目給予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創新。“AquaStorage4.0” 項目作為典型案例,聚焦自修復蓄冷材料研發,通過材料微觀結構設計實現水溫自動分層,避免傳統系統因熱混合導致的冷量損失,將系統使用壽命延長至 20 年。該項目整合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多學科技術,開發的新型復合材料兼具蓄冷與自我修復功能,可在溫度波動時自動調整分子排列,維持穩定的熱分層狀態。歐盟通過此類項目促進水蓄冷技術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協同,提升綜合能效,為區域供冷系統提供低碳解決方案,助力實現歐盟綠色新政目標,推動能源系統向高效、可持續方向轉型。中國臺灣零碳水蓄冷咨詢廣東楚嶸水蓄冷系統支持遠程監控,企業可實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
傳統水蓄冷技術以水作為蓄冷介質,存在儲能密度較低的問題,而研發納米復合蓄冷材料(如水合鹽與石墨烯的復合物)可有效提升儲能密度,減小系統體積。這類新材料通過納米級復合結構優化相變特性,在保持熱穩定性的同時,能在更小溫差范圍內存儲更多冷量。例如某實驗室研發的樣品,已實現 5℃溫差下的高儲能密度,相比傳統水蓄冷技術,同等體積下儲能能力提升明顯,特別適合空間受限的應用場景。這種材料創新為解決水蓄冷系統占地面積大的痛點提供了新思路,未來若實現產業化應用,可推動水蓄冷技術在數據中心、商業樓宇等對空間要求較高的場景中拓展,進一步提升其市場適用性。
電網對大工業用戶采用 “基本電費 + 電度電費” 的兩部制電價模式,其中基本電費可按變壓器容量或比較大需量來計費。水蓄冷系統能通過轉移日間空調負荷至夜間,有效降低變壓器裝機容量或需量值。以某工廠為例,其應用水蓄冷系統后,將變壓器容量從 4000kVA 降至 3000kVA,每年基本電費減少 30 萬元,再加上電度電費的節省,綜合效益較為可觀。這種技術方案通過優化用電負荷分布,減少了變壓器容量配置需求,既降低了電力設施的初期投資,又在長期運行中減少了基本電費支出,特別適合大工業用戶在電價兩部制體系下實現節能降本,為企業優化用電成本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水蓄冷技術的相變材料研究,石墨烯復合物提升儲能密度。
在大型城市綜合體或產業園區中,水蓄冷技術可作為區域供冷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集中制冷、分布式供冷的模式,能夠實現規模化節能效果。以廣州大學城區域供冷項目為例,其采用水蓄冷技術,覆蓋 10 所高校及商業設施,相比傳統分散式空調系統,節能率超過 25%,每年可減少約 3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種區域供冷模式通過集中設置蓄冷罐與制冷機組,利用夜間低谷電儲冷,白天為多個建筑集中供冷,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能統一管理冷量分配,適應不同建筑的負荷需求,在大型園區場景中展現出明顯的節能優勢與環境效益,為區域性能源優化提供了可行方案。采用楚嶸水蓄冷系統,可轉移40%日間負荷至電價低谷時段。福建裝修水蓄冷
水蓄冷技術的熱回收功能,融冷余熱可用于生活熱水供應。中國臺灣零碳水蓄冷咨詢
水蓄冷產業鏈覆蓋多個關鍵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上游環節主要包括制冷機組與蓄冷材料供應,制冷機組領域有約克、特靈等企業提供雙工況主機等設備,蓄冷材料領域則有巴斯夫、陶氏等企業供應乙二醇溶液、納米復合蓄冷材料等。中游環節由系統集成商主導,如雙良節能、冰輪環境等企業,負責將設備與材料整合為完整的水蓄冷系統,提供從設計、建設到調試的一體化服務。下游環節面向多元應用終端,涵蓋商業地產、數據中心、工業園區等場景。在產業鏈各環節中,系統集成環節技術壁壘較高,需兼顧設備匹配與場景適配,其毛利率超過 25%,成為產業鏈中的主要價值環節,推動著水蓄冷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與項目落地。中國臺灣零碳水蓄冷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