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在作業本上畫滿小怪獸,而不是寫作業時,許多父母會立刻批評 “不專心”。但或許可以先研究那些涂鴉:怪獸的牙齒是鋸齒狀的,眼睛畫著紅圈,這可能是他內心焦慮的表達。指著其中一只說 “這個怪獸看起來很生氣”,用好奇的語氣開啟對話,而非評判的姿態。孩子可能會突然說 “它就是不想寫數學題”,這時候再問 “數學題哪里讓你為難了”,比直接命令 “快寫作業” 更能觸及問題。這種從孩子的表達入手的溝通,能讓厭學情緒有出口。品德教育融日常,借小事教謙讓,培養同理心與善意。新洲區家庭教育平臺
王浩組裝的航模突然散架,零件滾落一地,他氣得把遙控器摔在沙發上。父親走過來,撿起零件說:“我們一起找找哪里出問題。” 兩人趴在地上排查,發現是螺絲沒擰緊。父親說:“能做出這樣的模型已經很不錯了,現在發現問題出在哪里,下次就知道在這塊注意什么了吧?還可以對此處有進一步的改進” 王浩點點頭,重新組裝時格外認真。當航模終于飛起來時,他興奮地歡呼。允許孩子試錯,在錯誤中引導他們反思,比直接告訴答案更能讓孩子積累經驗,也能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就感。新鄉孩子專注力家庭教育關乎心理健康,和諧家庭關系,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
當孩子主動傾訴內心秘密時,父母當下的回應方式,往往會成為左右他們未來是否愿意持續袒露心聲的關鍵。比如孩子說出 “我喜歡班里的一個女生”,倘若父母露出驚訝神色或表現出過度反應,孩子很可能會立刻將心門緊閉。不妨嘗試用平和的語氣回應:“能和媽媽說說,她身上有哪些優點吸引你嗎?” 將這樣的分享契機,視為深入了解孩子價值觀的窗口,而非急于糾正的 “問題”。即便后續需要引導,也應先充分肯定孩子的情感:“喜歡一個人是很美好的感受,說明你已經懂得欣賞他人的閃光點了。” 唯有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回應,才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無論產生怎樣的想法,都能安心地與父母交流分享。
當孩子因為要參加補習班而說 “我恨學習”,父母別急著說 “都是為你好”。可以和他一起列一張 “一周時間表”,用不同顏色標注學習和休息時間,讓他直觀看到被占用的玩耍時間。指著紅色的補習時段問 “這些時間里,你想做什么?” 認真傾聽他的想法,而不是急于解釋補習的必要性。如果他說 “想玩一個小時積木”,可以商量 “那我們把其中一個補習班換成積木時間,怎么樣?” 用妥協的方式讓他感受到被尊重,這種 “協商 + 平衡” 的方式能減少對學習的抵觸,讓他覺得自己有選擇權。教育理念不統一,父母各執己見,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分享在學校的經歷時,父母的回應方式會影響他們是否愿意繼續傾訴。如果孩子說 “我被被老師批評了”,簡單的 “肯定是你不聽話” 會堵住溝通的渠道。試著用 “哦?”“然后呢?” 等中性詞語回應,同時配合身體前傾、眼神專注等肢體語言,傳遞出 “我在認真聽” 的信號。當孩子講完整個過程后,再問 “當時你心里是什么感覺”,引導他梳理情緒。這種 “先傾聽全貌,再表達觀點” 的順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需要指出他的錯誤,也會更容易被接受。父母做好示范,言行一致,孩子自然會模仿學習。叛逆家庭教育機構
用 “我覺得” 代替 “你應該”,減少對抗促理解。新洲區家庭教育平臺
孩子在睡前因為想讓父母講故事而父母很累想休息時,大吼 “你就不喜歡我”,父母別急著說 “媽媽很累了”。先調整姿勢,把他抱到腿上,說 “媽媽沒給你講故事,讓你覺得不被喜歡了”,回應他的不安。等他依偎在懷里不再掙扎時,說 “你可以說‘媽媽,我想聽你講故事’,媽媽會告訴你‘現在有點累,我們明天早一點講好不好’”。然后輕輕拍著他說 “媽媽很喜歡你,只是現在真的有點累,我們拉鉤明天一定講兩個故事”,用承諾安撫他的情緒。這種 “安撫情緒 + 教表達 + 給承諾” 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同時學會理解父母的狀態,用平和的方式表達需求。新洲區家庭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