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 2023 年的專項實驗數據顯示,在裝修后的 100㎡密閉空間中,傳統通風方式需 30 天才能使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從 1.2mg/m3 降至國標限值(≤0.6mg/m3),而開啟全空氣系統后,達標時間可縮短至 12 天,效率提升 60%。系統通過精細控制風量風壓,配合管道內的光觸媒催化涂層,不只加速污染物排出,還能在氣流循環中分解殘留甲醛,使裝修后室內空氣質量在短期內即達到健康標準,為新居入住提供安全保障,尤其適合兒童房、老人房等對空氣質量要求更高的空間。全空氣系統變風量末端宜采用壓力無關型。微正壓全空氣系統送風量調控
全空氣系統在環境行業的應用,為建筑節能與碳排放控制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根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24年報告,商業建筑空調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45%-60%,而全空氣系統通過集中處理空氣,減少末端設備數量,可降低輸配能耗20%-35%。以北京某超高層寫字樓為例,采用特靈全空氣系統后,通過過渡季無償供冷(利用室外新風降溫)和變風量調節,年節約標準煤12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噸。系統配備的智能控制平臺可實時監測室內外溫濕度、PM2.5濃度等參數,自動調節新風比和送風溫度,確保室內環境始終處于ASHRAE標準規定的舒適區間(溫度22-26℃,濕度40%-60%)。此外,其模塊化設計便于后期維護與升級,符合綠色建筑LEED認證要求。AI 智控全空氣系統定期維護全空氣系統新風比可依據CO2濃度調節。
全空氣系統重新定義了通風凈化行業的技術邊界。傳統通風系統存在“新風不足”與“能量浪費”的雙重矛盾,而全空氣系統通過正負壓氣流組織設計,實現了新風量與能耗的精細平衡。以HV系統為例,其采用的“置換通風”技術,可使新鮮空氣以0.1-0.3m/s的速度從地面送入,形成“新風湖”效應,將污濁空氣從頂部排出。這種氣流組織方式可使室內CO?濃度穩定在800ppm以下,較混合通風降低40%;同時,熱回收裝置可回收65%以上的排風能量,使新風處理能耗降低50%。上海同濟大學2024年模擬實驗顯示,全空氣系統可使建筑通風能耗從15kWh/m2·a降至7.5kWh/m2·a,為低能耗建筑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地下室潮濕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業主,而全空氣系統則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系統所配置的轉輪除濕模塊性能超卓,其蜂窩狀干燥轉輪由特殊復合耐熱材料制成,波紋介質中載有吸濕劑。在運轉時,可將相對濕度從 90% 降至 50%,只需短短 2 小時。像杭州綠城桃花源項目,經實測數據顯示,安裝全空氣系統的地下室墻面年返潮率從 42% 大幅降至 3%,霉菌滋生面積減少 91% ,有效避免了因潮濕導致的墻面損壞、家居霉變等問題。同時,系統采用正壓送風設計,通過持續向室內送入新風,使室內氣壓高于室外 5 - 10Pa ,形成一道無形的空氣屏障。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檢測表明,該設計可有效阻止氡氣等土壤污染物滲入,能將地下室氡濃度從 300Bq/m3 降至 50Bq/m3 以下,極大保障了地下室空間的空氣質量與居住者健康。全空氣系統室內噪音宜控制在35dB(A)內。
面對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挑戰,全空氣系統展現出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在-20℃的嚴寒地區,其地源熱泵模塊可通過地下100m深度的土壤源換熱器,持續吸收地熱能,確保室內溫度穩定在22℃以上;在40℃的高溫地區,系統采用蒸發冷卻技術,可使新風溫度降低8-10℃,明顯減輕空調負荷。哈爾濱工業大學2024年模擬實驗顯示,全空氣系統在-30℃至50℃的極端溫區下,仍可保持90%以上的額定性能,較傳統空調提升25%的可靠性。這種“全氣候適應”能力,使其成為跨緯度地區高級住宅的標配環境系統。全空氣系統需設置防火風閥滿足消防規范。微正壓全空氣系統送風量調控
全空氣系統送風口風速宜≤3m/s(居室)。微正壓全空氣系統送風量調控
全空氣系統采用三級凈化體系:初效濾網攔截PM10以上顆粒物,中效濾網捕獲PM2.5-PM10微粒,HEPA濾網過濾0.3μm以上顆粒物效率達99.97%。德國TüV認證測試表明,系統對H1N1病毒滅活率達99.99%,對白色葡萄球菌殺滅率99.95%。特別設計的活性炭吸附層可處理TVOC濃度1.5mg/m3的污染空氣,48小時內將指標降至0.5mg/m3以下。南京工業大學2024年實驗數據顯示,在模擬新裝修環境中,系統運行72小時后苯系物濃度從2.3mg/m3降至0.06mg/m3,達到《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微正壓全空氣系統送風量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