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度計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機械振動、溫度變化、燈絲變形、燈座松動或更換燈泡等原因,經常會出現刻度盤上的讀數與實際通過溶液的波長不符合的現象,因而導致儀器靈明度降低,影響測定結果的精度,需要進行檢驗。檢驗波長準確度較簡單的方法是用干涉濾光片或鐠釹濾光片測量儀器的吸收峰值,如果,測出的值與濾光片標準值之差超出規程規定,則需要進行波長調節。用透射比標準值分別為10%、20%、30%左右的光譜中性濾光片,可見光區分別在440、546、635nm波長處,以空氣為參比,分別測量各濾光片的透射比,紫外光區用重鉻酸鉀溶液分別在235、257、313、350nm波長處,以高氯酸溶液為參比,測量其透射比。分光光度計利用光譜學原理,能夠測量和分析物質的多重特性。吉林光度計型號
在測量準確性和精確度時,將空白濾光片和樣品濾光片放入插槽內。將測得的輸出吸光度值與允許值范圍比較。在檢查波長時,測定三個測試濾光片在對應波長(260nm、280nm和800nm)下的吸光度,以確定每個波長的變異系數。許多分光光度計,都帶有一個特殊的功能——自檢。建議用戶至少每周運行一次自檢,但自動自檢的頻率可根據需要進行設定。自檢主要檢查儀器的幾個部分。它通過測定現有波長的隨機誤差來校驗檢測器,通過檢查大能量、隨機誤差、基準傳感器的信號和光強度來校驗光源。貴州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型號在科學實驗中,光度計常用于測量光的強度和分布。
新的NanoPhotometer;生產線真實光路技術,可調節固定光程設計**控制單元電池續航NanophotometerN120高通量超微量分光光度計新品發布作為全球12通道高通量的超微量分光光度計,N120秉承了Implen的樣品壓縮技術和真實光程技術,設計精巧,功能強大,完美的詮釋了德國制造的內涵。NanoPhotometer德國制造德國品質適應各種環境經久耐用NanoPhotometer**技術:樣品壓縮技術點樣封閉環境壓縮樣品樣品被壓縮反射雙光程優勢不依賴表面張力更微量的樣品樣品成分兼容性好封閉光路設計穩定的環境避免樣品揮發固定光程,無機械損耗。Eppendorf建議用戶至少每周運行一次自檢,但自動自檢的頻率可根據需要進行設定。自檢主要檢查儀器的幾個部分。它通過測定現有波長的隨機誤差來校驗檢測器,通過檢查大能量、隨機誤差、基準傳感器的信號和光強度來校驗光源。然后,它還通過測定紫外光譜范圍內強度峰值位置的精確度來確定波長的系統及隨機誤差。遵照這些建議來維護分光光度計,那么在今后的使用過程中再也不用擔心測量結果有問題啦。
1.設計原理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是基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物質分子對紫外可見光譜區的輻射吸收來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儀器。主要由光源、單色器、吸收池、檢測器和信號處理器等部件組成。光源的功能是提供足夠強度的、穩定的連續光譜。紫外光區通常用氫燈或氘燈.見光區通常用鎢燈或鹵鎢燈。單色器的功能是將光源發出的復合光分解并從中分出所需波長的單色光。色散元件有棱鏡和光柵兩種??梢姽鈪^的測量用玻璃吸收池,紫外光區的測量須用石英吸收池。檢測器的功能是通過光電轉換元件檢測透過光的強度,將光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常用的光電轉換元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及光二極管陣列檢測器。分光光度計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光路系統可分為單光束和雙光束分光光度計;按測量方式可分為單波長和雙波長分光光度計;按繪制光譜圖的檢測方式分為分光掃描檢測與二極管陣列全譜檢測。可見分光光度計(又名可見光度計、分光光度計)是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是采用新型單片機技術,開發出能夠進行定量測量(標準曲線測量,可對物質進行濃度直讀);OD值直接測量(吸光度、透過率和能量等直讀);動力學測試(測出物質濃度隨時間變化OD值的變化);光譜掃描。光度計是一種高精度的測量儀器,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
在儀器改變測試波長和測試一段時間后可通過按0%鍵和100%/0A鍵對儀器進行調零和調滿度、吸光度。(5)顯示方式的選擇【相關實驗】鄰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含量報告實驗目的鄰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含量;熟悉722N型分光光度計的原理和操作。實驗原理鄰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是測定鐵含量的常用方法。在PH為2~9的溶液中,Fe2+的顯色劑鄰二氮菲形成穩定的橘紅色絡合物,該絡合物在508nm波長處有**大吸收。為了消除Fe2+的副反應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微酸溶液進行,且用鹽酸羥胺將Fe3+還原為Fe2+。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據是朗伯比爾定律A=?bc,當液層厚度b一定時A=Kc,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方法有直接比較法和標準曲線法,這個實驗用標準曲線法。在標準曲線上查出試液中鐵的含量,按下式求出原始待測溶液中鐵的含量(ρ表示溶液中鐵的含量,mg/L)ρFe,原始待測溶液=ρFe,標準曲線查得50/10實驗步驟1、取出容量瓶和移液管,用蒸餾水清洗容量瓶并用相應的溶液潤洗移液管;2、在6個容量瓶中用刻度移液管分別加入,、、、、、,5mLHAc-NaAc緩沖溶液,1mL10%鹽酸羥胺溶液及,用水定容。將其分別對應編號為1、2、3、4、5、6號。上海光度計的規格介紹。遼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使用
在不同的測量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光度計。吉林光度計型號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有著較長的歷史,其主要理論框架早已建立,制作技術相對成熟。目前,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追求準確、快速、可靠的同時,小型化、智能化、在線化、網絡化成為了現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新的增長點。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發展歷史分光光度法始于牛頓。早在1665年牛頓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太陽光透過暗室窗上的小圓孔,在室內形成很細的太陽光束,該光束經棱鏡色散后,在墻壁上呈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這色帶就稱為“光譜”。1815年夫瑯和費仔細觀察了太陽光譜,發現太陽光譜中有600多條暗線,并且對主要的8條暗線標以A、B、C、D…H的符號。這就是人們Z早知道的吸收光譜線,被稱為“夫瑯和費線”。但當時對這些線還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1859年本生和基爾霍夫發現由食鹽發出的黃色譜線的波長和“夫瑯和費線”中的D線波長完全一致,才知一種物質所發射的光波長(或頻率),與它所能吸收的波長(或頻率)是一致的。1862年密勒應用石英攝譜儀測定了一百多種物質的紫外吸收光譜。他把光譜圖表從可見區擴展到了紫外區,并指出:吸收光譜不只與組成物質的基團質有關。接著,哈托萊和貝利等人,又研究了各種溶液對不同波段的截止波長。吉林光度計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