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余熱資源非常豐富,提升利用潛力巨大,對于實現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冶金、化工機械、電力等各種工業生產過程中,往往伴生大量余熱資源。據相關機構測算,這些資源可換算成約6億噸標準煤。采用不同的制冷/熱泵技術對各種余熱、廢熱熱源進行充分地回收再利用,將可為國家節約大量能源資源。近年來,新型余熱回收再利用技術不斷涌現,如余熱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超高溫熱泵技術、噴射器余熱發電、冷熱電聯供技術等。民用領域,在制冷空調系統內加裝熱(冷)回收裝置,將制冷空調循環系統余熱(冷)回收再利用,可以充分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山西風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向著產業鏈規模擴大、裝機容量增加的方向發展,同時面臨著技術、消納能力等挑戰。信息化雙碳能源中心簡介
隨著全球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斷增加,清潔能源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一定的認可。作為一種環保、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技術,空氣能在未來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發展的大趨勢。
空氣能是替代燃燒供熱、實現電力-熱量轉換的較好方式,與太陽能光熱、光伏一樣,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撐技術,具有節能高效、綠色環保的特點,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空氣能清潔能源作為未來大趨勢,其環保優勢、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它在能源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政策的支持。 信息化雙碳能源中心簡介山西省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建立雙碳政策體系對于推動能源轉型、促進綠色變革、激勵低碳產業發展、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雙碳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推動我國各行業加速能源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前提條件。
促進綠色變革:雙碳戰略推動下的綠色變革,不僅能夠促進清潔能源的發展,還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激勵低碳產業發展:通過征收高碳碳稅、提供低碳補助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高碳產業的發展和高碳產品的消費,同時激勵低碳產業的發展和低碳產品的消費。這種政策激勵機制有助于形成市場和社會對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偏好,進一步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利于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這說明,雙碳政策不僅關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還強調了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在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提出了碳中和愿景的背景下,中國提出并實施雙碳目標,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責任和擔當。這有助于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產業園區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工作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和明確的方向。首先,工業園區通過建設綠色微電網,依托數字化智能化能源管控平臺,綜合開發利用光伏、風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熱余壓等資源,并結合儲能系統,實現多能互補和智能耦合,形成了智慧能源解決方案。這表明產業園區在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此外,零碳智慧園區的建設案例進一步證明了產業園區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積極探索產業園區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工作方面的積極開展,不僅體現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如綠色微電網的建設、零碳智慧園區的打造,還體現在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上。這些活動有助于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園區的綠色低碳發展。山西中維亨通響應國家發展科技企業的口號。
山西省通過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項技術,聚焦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監測園區碳排放并智慧管理碳足跡。具體來說,山西省的近零碳示范園區采用了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對辦公區、常溫區、冷凍區、交通的碳排放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并對各個園區的車輛碳排放數據進行綜合檢測分析。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整合了光伏減排、CCER減排、交通減排等減排策略的實時數據,還為園區提供了精細的碳排放監控和管理能力。此外,智慧碳監管的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數智技術打通“信息孤島”壁壘,實現碳排放數據的實時監控追蹤,高效分析和決策支持,以達到精細“數智”控碳的目標。這表明山西省在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監測園區碳排放并智慧管理碳足跡方面,采取了綜合性的技術應用和管理策略,旨在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園區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信息化雙碳能源中心簡介
山西省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信息化雙碳能源中心簡介
在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產業園區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新能源應用比例不高、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識不足;能效管理低效、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不足;以及功率平衡、功率調節性能、輸電容量和負荷水平等關鍵性因素制約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解決這些障礙的方案包括:加大前沿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新能源實驗室和研發平臺,加大基礎理論研究的支持力度。這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促進技術創新。推動“六大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明確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通過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安排資金支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項目。這種財政支持可以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促進產業升級。出臺針對新能源發展的難點堵點的政策舉措,如7方面21項政策舉措,旨在錨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的目標。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解決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推動新能源實現高質量發展。鼓勵新型儲能企業開展面向新能源領域的關鍵信息技術產品開發和應用,通過政策有效期內每年遴選不超過10個先進計算、工業軟件等項目進行支持。這有助于提升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信息化雙碳能源中心簡介